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规章制度/质量保障/正文

重庆科技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管理办法

浏览次数:  日期:2025-07-09 16:37:16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构建完善面向产出的专业内部评价机制,聚焦学生学习成效,全面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下简称《认证标准》)等相关文件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基本理念,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达成情况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第三条 本办法主要适用于学校纳入专业认证(评估)体系的各本科专业,其他专业参照执行。

                                                            第二章  组织分工

第四条 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统筹安排全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二级学院(部)具体负责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学校定期对各专业评价情况进行检查,并将专业评价的执行情况纳入二级学院(部)教学年度考核。

第五条 二级学院(部)参照本管理办法,依据《国标》和《认证标准》的要求,制定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实施细则,明确评价机构和人员、评价对象、评价周期和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的要求等。

第六条 二级学院(部)以专业为单位依据实施细则定期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进行评价,且应依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建议,形成相应的评价报告二级学院(部)员会审核后反馈相关责任人,用于持续改进。各二级学院(部)应强化对改进效果的追踪评价,形成“评价改进+改进评价”闭环,持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章  培养目标合理性及达成情况评价

第七条 评价机构和评价责任人。二级学院院长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为培养目标合理性及达成情况评价责任人。各二级学院以专业为单位成立培养目标合理性及达成情况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组成包括专业负责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实验室主任、专任教师、教学督导、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和校外专家等。

第八条 评价方法。培养目标合理性和达成情况评价应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内部与外部评价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评价前需确认采用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具体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自查分析、走访调研、咨询研讨、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

第九条 评价周期。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总体安排组织开展,并应于培养方案修订前完成。各专业在培养方案执行期间,也可根据需要自行组织评价。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应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

第十条 评价结果与持续改进。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作为培养目标修订的重要依据,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结果作为专业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修订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第十一条 评价机构和评价责任人。二级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为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责任人。各专业成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工作小组,评价小组组成包括专业负责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实验室主任、专任教师、教学督导、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和校外专家等。

第十二条 评价方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可采用以课程评价为基础的定量评价方法或科学适宜的定性评价方法。采用以课程评价为基础的定量评价方法应确保相关课程可以充分支撑毕业要求,且课程评价结果能够充分反映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第十三条 评价周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每年进行一次,每届毕业生均应进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第十四条 评价结果与持续改进。各专业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形成分析报告。评价结果作为课程体系修订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课程体系合理性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第十五条 评价机构和评价责任人。专业负责人为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责任人。课程负责人为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责任人,负责组织任课教师实施该门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第十六条 评价方法。课程体系合理性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调查问卷、访谈等。

第十七条 评价周期。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周期应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周期保持一致。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应在课程教学任务结束后及时开展。

第十八条 评价结果与持续改进。通过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核查课程目标实现情况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观测点)的支撑情况,以针对性地改进相应教学环节,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第六章    

第十九条 评价结果形成记录文档,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依据、评价对象、评价方、评价结果、改进措施要求评价记录完整、可追踪评价记录和评价报告由二级学院(部)存档,保存六年。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由学校授权教务处负责解释。



办公地点:厚德楼一楼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大学教务处     通讯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   邮编:401331    传真:(023)65022084